李元華,一位74歲的歌劇表演藝術家,歌劇《白毛女》第二代喜兒的扮演者,還曾在電影中演過穆桂英,她身上流淌著中國女性傳統的美德,也潛藏著正直、勇敢、嫉惡如仇的英氣,她是“喜兒”與“穆桂英”的結合體。
“我一輩子沒與人吵過架”
李元華出身于南方的書香之家,身上有很多傳統女性的美德,比如儒雅、溫和、善良、忍讓,這與母親對她的教育與影響分不開。
李元華的母親是一位大家閨秀,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她從小就培養李元華唱歌、唱京劇、講故事的藝術才華。同時,她也善待所有的人。有一次,李元華和幾個哥哥正在吃飯,有人上門乞討,她立刻將所有的飯菜都給了那個人,然后重新做飯。母親優秀的品德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年少的李元華。
李元華說:“母親是我學習的榜樣,她教育我們善待別人、自食其力、勤儉持家。我父親的性格也很好,我沒見過父親怒斥他人,家庭關系非常和諧。”
在良好家風的熏陶下,李元華養成了誠摯善良的性格,造就了她追求完美、追求藝術至上的價值理念,也給她的藝術道路帶來了很多機遇。如幸運地進入京劇電影《龍江頌》創作團隊飾演江水英和阿蓮,被調到中國歌劇舞劇院主演歌劇《白毛女》等。在李云華遇到困難的時候,也總有志同道合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像填補了中國歌劇史空白的《中國歌劇藝術欣賞》就是在原文化部、原中央電視臺以及民間企業家大力支持下,克服種種困難完成拍攝制作的。
李元華的善良,有時候被認為是一種“傻”。在拍攝《中國歌劇藝術欣賞》期間,有樂隊進了錄音棚,突然要求提高勞務費,不給就不演奏,在建黨百年開國元勛詩詞朗誦演唱會正式演出的前兩天,負責LED的合作方看到李元華找到了新的贊助經費,突然與她鬧起了糾紛,甚至惡語相向。這一切,李元華都選擇了默默忍受,她認為教養太重要了。“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不為五斗米而折腰,人格比什么都重要。”李元華告訴記者。
“李元華不買獎”
柔弱與剛強是一對矛盾體,但在李元華身上都得到了體現。記者多次拜訪李元華,感受到她骨子里是一個要強,有原則,又嫉惡如仇的人,用她的話說就是“我對不良現象恨透了,因為我覺得它阻礙了藝術事業的發展,混淆了外界對文藝界人物的認知”。
李元華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上世紀80年代,某獎項主辦方工作人員提出讓李元華出錢贊助才能對其頒獎,李元華聽后十分生氣,斷然拒絕:“李元華不買獎。”從此沒有與對方再合作。
“有人說我太清高。我覺得藝術是個干凈的事業,必須有個干凈的品行,你才有干凈的藝術。”李元華告訴記者,“不擇手段搶一個角色,花點錢搞關系獲獎,我從來不摻和這些。當社會上歪門邪道越來越多時,自律就顯得格外重要。”
近期娛樂圈出現的違法失德現象,帶來了極為不良的影響。李元華認為,有些亂象,不是最近產生的,已經有很多年了,演化到今天,審美觀念被異化,一些文藝作品降低質量標準去迎合大眾的口味,成為了市場的奴隸。同時,一些演員由于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成功太快導致浮躁膚淺、走歪路,這些都需要追根溯源,加以引導制止。
“一個能自律的人一輩子不太容易犯錯誤。”李元華說。
“我一輩子愛的就是藝術事業”
李元華淡泊名利,更在乎藝術和公益,用她的話說是“無位有為”。
李元華對文化扶貧十分熱心。去年7月,李元華被四川省宜賓市高縣聘為首批文化扶貧鄉村振興“第一村長”,她笑呵呵地對記者說:“我這輩子沒有當過官兒,這下官當大了。”
李元華到高縣來復鎮陳垇村考察調研后,發現陳垇小學有70多個學生,只有5個老師,教育資源不足,就想方設法找老師到當地進行培訓,還通過“化緣”和自己出錢,買了很多二胡、古箏、揚琴、葫蘆絲等樂器,發給孩子們。她還現場教孩子們唱詩詞,帶著孩子們在操場上跳舞、扭秧歌。“現在孩子們已經會吹葫蘆絲了,我覺得特別欣慰,讓孩子們有機會學習音樂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李元華說。
李元華的公益腳步不止于文化扶貧,她曾經冒著酷暑,深入麻風病醫院探望麻風病人;她組織“文明家風傳承論壇”,到各地巡講;她倡導書籍閱讀的回歸,被推薦為“閱讀家庭”,受邀到文化場館作演講。李元華有一種為了藝術、為了情懷,可以“赴湯蹈火”的拼勁。
前不久,李元華組織策劃了建黨百年開國元勛詩詞朗誦演唱會。一個74歲的老藝術家,在籌措贊助經費困難重重的情況下,自導自演自己整合組織,撐起了一場藝術水準較高的詩詞朗誦會,令人感佩。
李元華的丈夫高育發因為心臟病正在住院,她一邊操勞著丈夫的病情,一邊還在為藝術事業忙碌著。有一次,李元華的兒子對她說:“媽媽,我覺得你很可憐,你這么多年每天都那么忙。”李元華認真地對兒子說:“我并不覺得我吃得好、穿得好才是幸福,一輩子能與我愛的藝術事業在一起,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實習記者 王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