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標簽,主題活動,知識入門,專家指點……“現在的圖書館真不得了”,類似的反饋常常出現。如今,融圖書閱讀、藝術展覽、文化沙龍、輕食餐飲于一體的特色圖書館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不僅如此,圖書館主動走進機場、景區、商圈等,通過延伸空間,重新定義了人與閱讀的關系。
特色閱讀體驗怎么樣?新型空間是否回應了文化痛點?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此,本報記者展開了一番調查。
“小而美”——回應閱讀新需求
規模適當、布局科學、業態多元、特色鮮明;小而美、舒適化或“嵌入式”布局設計;社會力量參與、融入社區生活、鼓勵共建共享……今年,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將打造公共文化空間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指向明確。“總結提煉了近年來我國公共文化空間創新的實踐經驗,指引了公共文化空間從形式到內容創新拓展的方向。”業內專家如此評價。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印發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專章部署“建設以人為中心的圖書館”,將“營造融入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高品質文化空間”納入推進公共圖書館功能轉型升級的要點,指出要試點推進建設一批管理先進、特色鮮明、與社區融合共生的主題性閱讀場所。
打造閱讀空間的藍圖已會就,各地探索成效如何?
據了解,北京、四川、青海等地明確將打造“特色閱讀空間”“特色專題館”等納入“十四五”公共閱讀服務任務,從頂層設計、政策落實、資金建設、品牌打造等方面重點提升閱讀空間品質,并加大數字化建設投入,進一步延展服務空間,拓寬服務覆蓋面。另一方面,各地著力挖掘各自的優勢資源,體現出強勁的創新勢頭,試圖提高服務增量,讓閱讀推廣更加靈活生動,讓大眾閱讀生活更具溫度和深度。
在全國各地,無論是地域文化與建筑美學相融的城市書房,還是針對少兒、文藝青年、紅色文化愛好者等特定群體開展多元服務的主題書店,亦或是散布在大街小巷、商業樓宇中的特色圖書館,都是新型閱讀空間的重要形態,都在推動全民閱讀、傳播文化理念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點亮了現代人的文化生活。
“多而精”——滿足大眾新期待
在民眾需求和政策指引的雙重驅動下,近年來,以“城市書房”為代表的新型閱讀空間迅速崛起,一度成為文化熱點,吸引更多人走進實體閱讀空間。不過與傳統閱讀場館大為不同的是,其服務特色化、多元化、品質化且更具針對性,正在將閱讀引入充滿新意的文化體驗。
小改造帶來大改變,許多地區將空間改造作為功能布局的一大創意點,打破常規,細化內部功能分區,營造全新服務格局,呈現共享、開放、融合的理念。如山西省太原市圖書館營地主題館采用下沉式階梯布局,實現了空間和視覺的垂直優化——演講區位于低點,正對面是階梯式坐席,這種設計既弱化了高位空間的空曠感,又避免了開展活動時前排觀眾對后排觀眾視線的遮擋,使其視野更加開闊。此外,主題館針對不同年齡群體的身心需要,量身打造學習交流空間,對書架、座椅、燈光進行科學排布,優化讀者閱讀體驗。江西省圖書館紅色圖書館整體造型似一艘航船,空間主色調以紅色為主、米白色為輔,融入紅色文化設計元素,給人以莊重大氣的視覺沖擊,還劃定了紅色記憶重溫區、紅色文創展示區、紅色足跡追尋區、紅色基因傳承區、紅色場景體驗區、紅色影音欣賞區、紅色文獻閱覽區等,圍繞宣誓、閱覽、數字體驗、經典再現、動態展陳,提供動靜相宜的閱讀體驗,滿足讀者的多元化需求。
挖掘特色優勢、整合社會力量也是新型閱讀空間的一大特點。根據稟賦資源,針對特定群體,許多閱讀空間由過去傳統單一的服務轉向融閱讀、休閑、沉浸式體驗、公共教育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文化場所,成功融入當地社區和文化旅游發展環境,并逐漸構建形成以一帶多、互融互通的良性發展格局。安徽省黃山市圖書館徽文化主題分館設在黃山市徽派古建筑“石家大院”中,地處國家4A級旅游景區黃山市屯溪區黎陽in巷,獨特的地理優勢加上深厚的歷史積淀,使這座圖書館散發出濃濃的文化韻味。“這是一個集圖書館、策展、書店、文創、咖啡館、徽州民宿體驗于一體的復合式創意文化空間。”據該館負責人介紹,場館24小時免費開放,居民和游客可同享徽州文化類特色藏書自助借還服務。盡管去年11月才開放,但這座新館的服務成效一直備受關注,至今已舉辦各類活動50余場,接待游客和市民約30萬人次,成為人們認識黃山、了解徽文化的重要窗口。除此之外,新疆克拉瑪依、天津、內蒙古巴彥淖爾等地還將特色館藏和地域文化作為核心優勢,進行了文創、讀書會、動態體驗等諸多形式的有益探索。
無獨有偶,重慶、四川、山東等地的圖書館精心打造分館,通過與景區、民宿、高校等廣泛合作,讓知識服務與地方特色文旅體驗有機結合,主動融入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少地區還通過延長開放時間、開設夜間書房等,增強讀者粘性、收獲新讀者。如重慶市梁平區圖書館根據碗米民宿分館打造特色閱讀活動,常態化開展耕讀體驗、親子閱讀等推廣活動,將田園風書吧與民宿內的農業文化特色專區無縫對接,將閱讀與非遺傳承結合起來,描繪了詩與遠方的實景畫面。四川梨花讀·鄉村圖書館設在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示范村——彭州市葛仙山鎮熙玉村,采用“政府引導+集體經濟組織支持+專業公司運營”的建設方式,共同打造集“鄉村圖書館+鄉村展示館+鄉村社交地+文化藝術教育基地+網紅打卡點”于一體的文化共享空間,深受游客和讀者歡迎。
除優化布局外,各類閱讀空間提升智慧程度、探索服務轉型、更新管理模式,成為新發展的驅動力。位于國家圖書館總館北區二層的“印象數圖”數字圖書館體驗區,藏有各類“黑科技”,在這里,讀者可以通過“VR 誦經典”體驗古詩詞中的意境,在“全景展廳”及“閱讀樹”沉浸閱讀,還可以在“魔墻”一覽全國數字圖書館建設成果,享受豐富多彩的公共數字文化數字資源展示……5G技術、人工智能技術、邊緣云技術等高科技齊上陣,開啟閱讀新模式,吸引了大量讀者前來體驗。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圖書館新城區閱讀分中心精準定位服務人群,根據大學城內社區居民及大學生需求,推出“外賣式”借閱方式——線上借書,線下送達,讓讀者足不出戶即可暢享閱讀。江蘇省昆山市圖書館的智慧空間網絡,注重將智能設備和圖書館空間融合,讀者可直接通過芝麻信用辦理電子借閱證,步入圖書館的同時即可進行智能防疫健康監測,同時圖書館內設有智能聽書、電子閱讀和朗讀亭等,各種資源立體環繞在讀者身邊,伴隨讀者需求,實現“人在館中心”的服務效果。
“新而久”——延續讀者新體驗
“現在看書很方便,進館十來分鐘準能找到地方坐下來。一些地方還專設兒童活動區,方便我們安心享受閱讀。”像浙江杭州居民周女士一樣,如今,許多讀者已經享受到了新型閱讀空間釋放出的“紅利”。
不過,也有讀者希望圖書館能提供更多導讀、領讀和圖書推薦服務。“現在書太多了,想系統學習新知識的時候,真不知道怎么選,希望身邊的圖書館能多提供并且細化這類服務。”讀者牛先生建議。
那么,新型閱讀空間如何優化升級,更好地回應現代讀者需求?
北京大學國家現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國新認為,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可以說是我國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成果,也是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表現,其中,新型閱讀空間的建設起步早、發展快、成效顯著。新時期,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陣地,閱讀空間的選址布點非常重要,要融入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整體規劃,通過新型空間建設優化設施布局,彌補基層公共文化設施覆蓋能力不足的短板,完善設施網絡和服務體系。李國新還認為,新型閱讀空間要著力提供多元化、綜合性服務內容,針對讀者需求,拓展服務項目,豐富服務業態。此外,在各地普遍重視智慧化提升的大趨勢下,一方面要提升圖書搜索、閱讀推薦、知識類聚等核心功能的智慧程度,另一方面還要提升館內設施、綜合管理、數據分析等方面的智慧含量。只有持續回應讀者需求、長效惠民,才能保持圖書館的良性運營,探索出屬于新時代的創新成果。
談到圖書館智慧空間建設,上海圖書館副館長劉煒認為,數字時代到來之后,如何做好圖書館空間服務并無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需要依靠最新的信息技術,不斷優化服務和功能,這也是智慧圖書館和智慧空間建設的最大意義。“很多圖書館在功能實現、空間布局、空間設計和服務規劃方面下功夫,對應解決的是做什么、在哪里做、怎么做和可持續的問題,這是一個共同探索、持續進行的過程。需要強調的是,閱讀空間智慧化的實現需要統一規劃和建設,各系統要有聯動,智慧空間服務有賴于各類技術的綜合應用,其生命力取決于讓讀者盡可能接近、獲取知識的程度。”劉煒進一步闡述,技術在自動控制、預約、導航、提醒、推送(信息發布)、自動問答、自助借還、手機借還、機器人服務等環節都能發揮實效,不過,智慧化并非閱讀空間的唯一特征,藏用分離、主題館的涌現,以及空間的創意化,都是當今圖書館的發展趨勢,主動擁抱變化,推動智慧技術更高效地與知識互動互聯,才能引領讀者步伐。
不少專家還認為,就開展公共文化服務來說,新型閱讀空間場地的穩定性、服務方式的靈活性至關重要,需要有全新的發展定位和運作模式,以便在有限的公共空間里釋放出更多服務能量。在江蘇南京圖書館研究館員、紫金文創研究院研究員劉忠斌看來,公共圖書館應通過閱讀推廣主動放下身段把服務落到基層。比如針對社區中的老年人,開展智能手機使用、防止詐騙和網絡安全、養生知識等內容的講座或相關書籍推薦等;在目前國家倡導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趨勢下,利用社區這個接地氣的平臺,為中、小學生適時提供閱讀指導,同時利用公共圖書館在閱讀推廣方面的資源優勢,主動對接相關社會服務機構,共同推動基層社區青少年閱讀推廣工作。以南京圖書館特色閱讀活動“文化走讀”為例,通過邀請作家、專家學者實地講解,帶領讀者探訪眾多具有厚重歷史文化底蘊的景觀景點,由此,館藏圖書“活”起來了,品牌活動立起來了,讀者的閱讀體驗更加立體,閱讀空間的服務品質和影響力也得到較大提升,運營進入良性發展。